官方微信 预约严师

龙新教育[官网]_高考辅导学校_艺考文化课培训_单招文化课

高中历史近代以来的大国之梦与历史借鉴

2017-9-5 10:19| 发布者: cdlxjyadmin| 查看: 1449| 评论: 0

摘要: 高中历史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理解以及记忆,掌握历年来重大事情的发生以及解析,成都龙新教育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一起来跟随小编了解一下吧。

  中外知识链接

  1、世界

  (1)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到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2)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以及二战后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典型大国兴衰的政治、经济、思想:英国的兴衰、德国的崛起与衰落、美国的持续发展、苏联(俄罗斯)的兴衰、亚洲强国——日本等。

  2、中国

  (1)近代先进中国人强国的梦想:反抗外来侵略、探索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及政治救国、思想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

  (2)现代中国的强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包括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开拓的中国外交、现代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发展等。

  热点考向探究

  考向1、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之路与启示

  例1[2014·山东卷]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解答分析]本题以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等核心知识点,并用小论文方式考查了“欧洲中心论”、全球史观等知识。第(1)问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入手。国际上老牌殖民国家逐渐衰落,英国逐步取得殖民优势,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而且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位置优越,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交通线上,便于其开展奴隶贸易。国内主要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政治上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政体,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2)问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注意其对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亚非拉地区和世界市场的影响。第(3)问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807年、1833年,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其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4)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是站在欧洲是世界中心这一立场上,否定世界其他地区对世界发展所起到作用。小论文应该是批判这一观点,应该持全球史观,肯定世界发展是世界各地区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试解](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③美国: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善于抓住机遇和吸收外来成果提升自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发展不能以强权为保护伞。

  (2)认识

  ①大国崛起不能靠武力。

  ②许多大国只是昙花一现,唯有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美、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国。

  ③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和多党议会制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之祖。

  ④这些国家都没有离开市场经济,都有一个稳定的宪政制度。

  ⑤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解答分析]本题以材料和图片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的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的进展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图片中右下角的文字提示作答;第二、三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低估了中国民众……的力量……民族凝聚力”“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合则对国家有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准则”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试解](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应考必备

  近代中国的主要“救国”思潮

  (1)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在接受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思想。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面对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华,创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的主体。

  (3)民主与科学思想:辛亥革命后,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打破封建束缚,求得“思想的解放”,在思想文化领域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攻。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成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其局限性在于这种思想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也不可能指导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4)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中,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科学救国思潮难以实现。

  (5)实业救国思潮:近代向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一反前代的陈腐观念,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敦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解答分析]第(1)问,解答第一小问时要抓住材料信息中两位人物共同主张的关键词“教育”回答。第二小问,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救国的最大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来实现救国目的。回答第三小问时,要能够理解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导致的。第(2)问,第一小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的“内涵”要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概括。第(3)问,回答第一小问“变化”时,要注意先从宏观上阐释其总体变化特征,再从微观上分阶段阐释阶段具体变化特征。回答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时,结合每个阶段的具体史实不难回答。回答第三小问时,可以把题目转化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历经艰难、曲折的原因”进行理解和思考,也可以从党的“左”倾错误等角度对答案进行完善。第(4)问,关键是理解任何新的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答案试解](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应考必备

  近现代“中国梦”的主题的内容

  (1)“中国梦”的主旨:“振兴中华”。此口号最早是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讲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时提出的。

  (2)“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历程

  ①从1840年到1949年:特征是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②从1949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特征是完成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国梦”的“两重任务”: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4)“中国梦”的启示:“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新中国成立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国家独立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